简介: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包头遭遇了一场百年罕见的大地震。在这危难时刻,牛玉儒临危受命,担任包头市委副书记、代市长。上任伊始,他便深入受灾最重的萨乌齐村,目睹村民们仍住在破败的房屋中,新房建设因天成房地产公司挪用救济款而停滞。牛玉儒怒不可遏,立即责令相关部门彻查此事,并迅速解决村民的住房问题。与此同时,坚守在村中、工作在第一线的城建局规划科科长宋中华,给牛玉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牛玉儒入住市政府的简易单身筒子楼,面对包头百废待兴的局面,他夜不能寐,深思熟虑后,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重建方案。他提出要利用地震的契机,彻底重建包头,将其打造成为草原上的一颗明珠。然而,这一方案在市政府会议上遭到了以尤副市长为首的思想保守派的强烈抵制。他们担心重建工作会处处受阻,最终导致哪里都建不好,反而会让老百姓失望。 城中村改造是包头重建的重中之重。这里长期居住着大量外地来包头的打工者,治安混乱、环境恶劣,成为包头市中心的一块“顽疾”。历届市政府领导都曾试图改造,但都因遭到当地居民的强烈抵制而束手无策。牛玉儒展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智慧,一方面说服市政府领导们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另一方面,从实际上解决他们的困惑。他发现了怀才不遇的宋中华,从自治区调来了物资,并多次往返北京、上海等地,拉来了五个亿的资金。 牛玉儒深入城中村调研、体察民情,了解村民的苦衷后,决定给予居民们相当高的拆迁补偿费用。这一举措赢得了村民的广泛支持,城中村改造终于顺利推进。随后,各处改造工作都走上了正轨。 牛玉儒并未满足于此,他开始为包头的招商引资奔忙。他再次说服了尤副市长等思想僵化的干部,打通了包头市的招商绿色通道,让招商引资工作顺利开展起来。同时,他时刻牢记“三个代表”的思想,在忙于大事之时,从未停止过对老百姓生活的关怀。他狠抓社会救济金保障工作,为下岗的国企职工们寻找出路,还建立了“12345,有事找政府”的市长热线,亲自解决市民们的各种问题。 在协助国有大型企业包钢一号炉重新点火的过程中,牛玉儒深切体会到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病,于是抓住时机进行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包钢划归地方后,他以包钢为龙头,带动了几家优秀企业成功上市,这在全内蒙、全西部都属首次。 几年后,包头旧貌换新颜,处处蓝天白云、花团锦簇,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的殊荣。牛玉儒也因杰出的工作成绩被选为自治区副主席,主管对外经贸工作。第二年,他又被任命为呼和浩特市委书记。 初到呼市,牛玉儒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呼市被市民们戏称为“包头的郊区”,市容情况很差。他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都是因为几十年来城市规划和建设不合理以及污染严重造成的。于是他提出了城市东移的新理念,并付诸实施。很快,一个崭新的呼市矗立在了人们面前。 牛玉儒关心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级政权的建设,始终把“三农”问题放在工作首位。他帮助河林村等农村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并利用招商引资的机会请来了外商合作建成了国际牧场,让村民们集中起来成为股份持有者,一夜之间让贫穷的小村庄变成了富裕村。 牛玉儒十分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常微服私访了解基层情况并雷厉风行地解决问题。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呼市的街头变得美丽迷人。同时,他极力扶持民营企业猛牛集团的发展,在“猛牛投毒案”中挺身而出成为猛牛坚强的后盾并帮助其度过难关。最终猛牛成为中国乳业的翘楚、民族工业的代表。 牛玉儒模范奉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指示精神,把老百姓的事时刻装在心里。然而他对待家人却异乎寻常地严厉不讲情面。长期的劳累使牛玉儒患上了结肠癌,但他把生死置之度外抓紧时间干大事。手术后他身体极度虚弱却三次偷偷跑回呼市主持工作。终于在七届人大会议之后病情再度恶化被送回协和医院治疗。 临终前牛玉儒检讨自己承认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没有保养好自己的身体欠了呼市人民一条命。如果再让他活上三五年他肯定会为呼市的老百姓多做几件实事、好事为人民这个父母尽忠尽孝!他如此深刻而博大的胸怀感动了所有人也给他自己的人生画上了一个壮丽的句号。